对于安全生产,有一种不好的现象,有人认为运气的成分比较大,该倒霉的时候“喝口凉水也塞牙”,总有些因抓安全工作不力而受到处分的人发牢骚、抱怨,怪自己倒霉,运气不好。俗话说“猛药治沉疴,利剑刹歪风。”安全生产需要用制度“常揪耳朵”“常敲嗑钻”,不能把安全寄托在虚无缥缈的“运气”上。今年以来,受世纪疫情和复杂外部环境冲击等因素影响,交通、建筑、煤矿等方面安全事故多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叠加在单调的死亡数字背后,是许多令人十分沉重的人间悲剧。基于此,国务院安委会专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十五条措施。这些措施具有“已有”“管用”“有效”等性质,业内多将其称为“硬”措施。安全生产是一个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工作,做好确实不容易,正因如此,才要认真负责贯彻十五条措施,彻底摈弃靠“运气”抓安全的思想,扎扎实实抓严、抓细、抓实每一个安全管理的环节,落实每一项安全责任和安全措施。
责任划分与追究之“硬”。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在于抓住要害和根本,因此必须挥动奥卡姆剃刀,剔除无效的、可有可无、非本质的东西。地方党委、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及企业要各司其职,切实担负起应有之责。对地方党委而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党委主要负责人亲力亲为、靠前协调,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才能得到落实;对地方政府而言,包括政府主要负责人在内所有政府领导干部都要有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任务清单”两个清单,将责任具体到人、到事,明确由谁承担、应做什么、怎么做;对部门而言,按照“谁主管谁牵头、谁为主谁牵头、谁靠近谁牵头”的原则主动担当、不得推诿扯皮。对企业而言,要严格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对本单位安全生产负总责。除上述必担之责外,“严肃追究领导责任和监管责任”一条也体现出“失责必究”的“硬”要求、“硬”原则。
夯“硬”源头和薄弱处。“盐打哪儿咸,醋打哪儿酸”在安全生产中工作中,必须抓住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这个“牛鼻子”,牢牢守住项目审批安全红线、严厉查处违法分包转包和挂靠资质行为、重拳出击开展“打非治违”等措施都是为抓住预防重特大事故的源头和关键。安全生产工作是人命关天的事,企业用工的临时性、不稳定性,人员安全意识的参差性,成为安全生产领域的薄弱环节,要加强劳务派遣和灵活用工人员安全管理,落实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工人安全素质,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安全风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只有将源头和薄弱处夯实补“硬”,才能避免安全生产这个“木桶”的漏洞和短板。
打铁还需自身“硬”。执法检查对安全生产工作来说“兜底”保障,必须硬到底。“坚决整治执法检查宽松软问题”“着力加强安全监管执法队伍建设”分别从对外严格执法和对内加强队伍建设两方面,对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提出“硬”要求。只有执法队伍的水平提高了、装备强化了、专业度提升了,才能在对企业的检查中,查一次起一次的作用,以精准化执法解决安全检查查不出问题的难题,实实在在帮助企业查找隐患问题,将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之中。要建立健全持续检查执法机制,坚决防止一到节点就检查,节点一过就反弹。
赏罚分明“硬核”奖惩。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故,事故的前端往往就是隐患。思想意识的隐患是最大的隐患,看不到的风险是最大风险。要想方设法调动群众安全防范主动性、积极性,切实防范认识不到风险、看见不到隐患。举报和瞒报是安全生产领域的一对“双生子”。翻看安全生产事故瞒报新闻,不可谓少,让人匪夷所思。这个年代还有“瞒得住”的事?措施中加大对瞒报事故的处罚力度,对初步认定的瞒报事故一律挂牌督办,必要时提级,言简意赅足见惩罚力度之“硬”。与之相对的是对举报安全生产隐患予以重奖激励,攀枝花市最高奖励50万元,自贡开展“安全隐患随手拍”活动,真可谓是官方在线“发钱”,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事故隐患和非法违法行为举报中来,拓展了全民参与安全生产的路径。
“软硬兼施”确保长效。十五条硬措施的制定,看似“化繁为简”实则“力压千斤”,意味着必须执行、不容有失,更不能抓一阵紧一阵,推一下动一下,必须确保长效管用。对部分一线的企业员工、建筑工人、货车司机来说,今天一个规定、明天一个制度,安全生产的“规矩”太多记不住也懒得记,在“生计”与“生命”面前,他们有可能无意识地选择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要用“硬”措施为一线工作者绑上“安全带”,将安全生产落实到最后一米。党政部门和行业领域要善用巧劲妙招,运用信息化手段帮助企业研究设计一旦违规操作机器就自动停工的程序、APP,让隐患无处遁形,让违规寸步难行,坚决防止“小病”拖成“大病”;要用“软办法”“软服务”落实“硬措施”,运用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统筹发力、精准发力,使各项工作协调有序推进,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水平安全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